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来自国内外的12名代表中最年长的是一位来自湖南的45岁的瘦弱书生。他的名字叫何叔衡。
何叔衡,1876年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杓子冲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13年,37岁的何叔衡考入湖南公立第四师范,次年,四师并入公立第一师范。何叔衡是校内年纪最大的学生,在这里,他与毛泽东成为志同道合的挚友。
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蔡和森等在岳麓山下刘家台子蔡和森家开会成立新民学会。何叔衡是新民学会会员中最年长者。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新民学会组织和领导了湖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还领导了驱逐镇压五四运动的军阀张敬尧的运动。毛泽东、何叔衡等新民学会成员对张敬尧在湖南的暴行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湖南的“驱张运动”得到了全国舆论的支持和同情。1920年6月,张敬尧率军退出湖南,“驱张运动”取得胜利。
1920年7月6日至10日,留法的新民学会会员蔡和森、萧子升等在法国蒙达尼开会,就“改造中国与世界”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蔡和森等“主张组织共产党,使无产阶级专政,其主旨与方法多倾向于现在之俄”,而萧子升等人则“主张温和的革命——以教育为工具的革命”。蔡和森、萧子升等将他们的争论情况写信告诉毛泽东等人,征求国内会员的意见。适时,美国主张实用主义的杜威和唯心主义哲学家罗素,先后来湘讲学。他们的思想在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中也引起了不同的反响。
1921年1月1日至3日,新民学会在文化书社开会3天,讨论学会的共同目的、达到目的的方法、眼前如何着手等重大问题。会议由何叔衡主持,在1月2日的讨论中,何叔衡“主张过激主义。一次的扰乱,抵得二十年的教育”。毛泽东同意何叔衡的意见,肯定“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何叔衡在会上的发言,表达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此次会议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21年6月29日傍晚,何叔衡和毛泽东一同踏上了停靠在长沙小西门码头的一艘轮船,作为湖南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何叔衡是中共“一大”代表中最年长的。
中共“一大”闭幕后,毛泽东和何叔衡被派回湖南,开始中共湖南地方党组织的组建工作。与此同时,他们相继在湖南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和湘江学校,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展党团组织,培养革命干部起了重要作用。
1927年“马日事变”之后,何叔衡被迫离开湖南到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次年赴苏联出席中共六大,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30年回国后,在上海担任中国互济总会主任。1931年秋赴中央苏区,历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工农检查人民委员、内务部代理部长和中央政府临时法庭主席等职。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撤离根据地,开始长征,何叔衡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
1935年2月,何叔衡、瞿秋白等从江西转移到福建长汀县时壮烈牺牲,时年59岁,实践了他生前说的:“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萧三评价何叔衡:“铁骨铮铮壮烈死,高风亮节万年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