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革命史上,为了更好地发动群众,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总结经验,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动员,取得了卓著的成效。利用歌谣做宣传在湘鄂西苏区起步比较早,方法多样,形式生动活泼。湘鄂西的红军领导人如段德昌、贺锦斋、周逸群等都曾写过歌谣。相传为段德昌所写的《大马刀》:“大马刀,红缨枪,我到红军把兵当。爱护老百姓,到处受欢迎,遇事问群众,买卖讲公平,一针和一线,不损半分毫。”通过歌谣宣传红军纪律,生动具体,风格明快,群众一听就懂。贺锦斋所写的《老子本姓天》:“老子本姓天,住在洪湖边;要想捉住我,神仙也叫难。枪口对枪口,刀尖对刀尖;有我就无你,你死我见天。”曲调激昂,表现了洪湖地区革命战士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又描绘出洪湖人民对敌斗争的坚毅果敢,至今仍在湘西流传。
为了让苏区民众更好地了解苏区政策,甚至红军张贴的布告都用歌谣的形式。如周逸群、贺锦斋一起撰写布告:“蒋汪合流,出卖革命,三民主义,一纸空文,勾结洋人,庇护豪绅,压迫工农,残害百姓……唯共产党,追求光明,国民革命,后继有人……依靠工农,武装斗争,革命成功,我军宗旨,护国为民,军风军纪,备极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侵,采买物品,概予现金,如有强迫,诈掳奸淫,一经查觉,立正法典,告尔商民,各业营生,郑重声明,安诸无惊。”布告既有革命形势分析,又有对共产党政治纲领和奋斗目标的阐发,同时也有对红军纪律的申明,完全抛弃了一般布告的刻板章法,浅显易懂,方便民众理解。也正因为湘鄂西苏区红军领导人善于运用歌谣,亲自书写歌谣,有几位将领赢得了“上马将军下马诗”的称赞。
1927年至1937年间中国先后建立的十几个革命根据地都曾运用歌谣做宣传工作,并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不少苏区领导人都曾亲自写作歌谣,苏区创办的报刊都刊登过红色歌谣。瞿秋白在总结利用歌谣教育群众的好处时说:“通俗的歌词对群众教育作用大,没有人写谱就照民歌曲谱填词。好听,好唱,群众熟悉,马上就能流传。”从已经公开发表的作品看,传统的十二月调、五更调、四季调、十杯酒、孟姜女、信天游、采茶调等民歌、小调都被注入了革命思想,用于红色歌谣的编创。当时的红色歌谣,对于宣传革命思想,鼓舞革命斗志,凝聚革命力量,起到了十分特殊的作用。在扩大红军队伍的过程中,红色歌谣也起到很大鼓动作用。1933年江西兴国县城的鸡心岭、筲箕窝等地搭起歌台演唱红歌,连唱三天三夜。三天内,地方赤卫队、少先队整营整连加入红军,组建起了兴国模范师、工人师、少共国际师,因此留下了“一首山歌三个师”的说法。近年又有人说“一只红军歌,能顶六个师”。在鄂豫皖苏区情况也一样,老红军谈到革命歌谣时说:“革命文件不如革命口号,革命口号不如革命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