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党史专栏

首页 > 党史专栏 > 正文

青年毛泽东在长沙的成长故事

发布者:  时间:2023-10-17 10:35:41  浏览:

坐落于长沙橘子洲头的毛泽东艺术雕塑,生动再现了青年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勃勃英姿。长沙,是青年毛泽东走向中国和世界历史舞台的重要转折点。1911-1921年的十余年间,青年毛泽东在这里求学、实践、反思,从一个分辨不清改良与革命思潮本质区别的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他的思想成长,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呢?

“湖南一师”求学:思想“大杂烩”时期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考入湘乡驻省中学。在这里,他发表了第一篇政论文章,主张由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组织新政府,反对专制独裁的清王朝。读了《新青年》之后,胡适和陈独秀代替梁启超和康有为,成了毛泽东崇拜的偶像。1918年新民学会成立时期,如他后来回忆所言,在这个时候,他的思想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的大杂烩。他憧憬十九世纪的民主、乌托邦主义和旧式的自由主义,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

五四运动前后:短暂认同无政府主义

五四时期,无政府主义思潮得到青年人的热情追捧,毛泽东和大多数青年人一样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他不仅在文章著述中高歌无政府主义,而且积极将之付诸实践。驱逐张敬尧是青年毛泽东一次重要的政治实践,也是他实行无政府主义、主张“呼声革命”的重要试验。此外,青年毛泽东还参与创办工读互助团以通向他心目中理想的未来社会。工读互助的“互助”二字乃取自于俄国无政府主义思想家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一书,属于一种无政府共产主义模式。青年毛泽东工读互助的试验从1918年开始陆续进行过多次,但最终失败了。

湖南自治运动后: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1920年毛泽东从上海回湖南后,尽管他已从无政府主义向马克思主义急速转变,但对社会改良仍抱有某些期望。当时新任湖南督军的谭延闿声称将采取“湖南自治”、“还政于民”的政策。毛泽东大受鼓舞,在长沙《大公报》和上海的报纸上连续发表十四篇文章,系统地提出实现湖南自治的具体主张。然而,湖南自治运动最终失败。无情的事实迫使毛泽东冷静下来。原来设想的路走不通了,必须另外开辟一条新路。

1921年1月毛泽东给蔡和森写信,态度鲜明地表达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他说这是:“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奈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四十年后,他对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说:“革命不是哪里想干不想干的问题,我最初就没有想过干革命的问题。我那时当小学教员,当时也没有共产党,是因为形势所逼,不能不干。”事实的教训,使他终于摆脱开对社会改良道路的最后一点幻想,使他更加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