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党史专栏

首页 > 党史专栏 > 正文

四渡赤水

发布者:  时间:2023-09-01 10:46:30  浏览:

   展开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可以清晰看到在贵州遵义及其西北地区,有一段进军路线极其复杂,堪称百折千回。就在这里,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军指战员写下了长征路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四渡赤水之战。
   血战湘江后,红军兵力从八万多人减少到只有三万多人,装备低劣且是饥饿劳累的疲惫之师。当时的红军实际指挥德国顾问李德又不顾敌人调集40多万的围堵,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二、六军团的会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主席力主摆脱敌人主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这个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大多数同志的赞同。
   1935年1月7日,红军一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召开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毛泽东的军事路线得到肯定。中央红军为摆脱从四面包围而来的敌军,决定撤离遵义,准备渡过赤水河后从宜宾至泸州段北渡长江。1935年1月27日,红军向土城镇前进时,毛泽东提议利用有利地形歼灭追敌川军一个师,但由于对敌情判断有误,激战数小时未能解决敌人。看到战斗形成僵局,毛泽东与政治局其他领导人研究认为,应迅速撤出战斗保存实力,遂于29日凌晨一渡赤水,向古蔺以南地区前进,寻机北渡长江。此时,四川军阀刘湘为防止红军入川推翻其统治,集中了36个团于长江南岸,其战斗力也超出预想。鉴于以上新情况,红军决定暂缓实行北渡长江的计划,改向川黔滇三省边境敌军设防空虚的扎西地区,利用短暂时间,完成了部队整编、精简,大大加强了部队战斗力,待机歼敌。
   红军进至扎西地区,敌方仍判断红军将北渡长江,除向宜宾段各主要渡口增兵外,又调滇军和川军潘文华部向扎西地区逼近,企图对红军分进合击。鉴于敌军主力已大部被我方吸引到川滇边境,北渡长江计划难以实现,黔北兵力空虚的情况,毛泽东提议再渡赤水回师遵义。他认为,要利用敌人判断红军要北渡长江的错觉,出其不意,挥师向东打击战斗力最薄弱的黔军王家烈部,以运动战主动消灭敌人。2月20日前后,红军由太平渡、二郎滩等地向东二渡赤水,并在五天之内取铜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歼灭王家烈八个团和吴奇伟纵队两个师,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一次胜利。
   遵义大捷后,蒋介石重新调整部署,以30多万军队形成了新的包围圈。为摆脱敌人,红军于3月11日再次撤离遵义西进,准备歼灭周浑元部后在遵义以西建立根据地。但在茅台附近的鲁班场进攻周浑元部未能得手,毛泽东和军委便决定放弃在黔北建立根据地的计划,再次向西渡过赤水河,以便把敌军调向西面再图南进。3月16日,红军在茅台附近三渡赤水再入川南,敌误以为我军又要北渡长江,急忙调整部署,向川南压逼我军,企图再次对我形成合围,聚歼我军于长江南岸地区。为调动敌军,红军再次调头向东,在敌军的间隙中穿过,于21日晚至22日晨四渡赤水,迅速向南渡过乌江,兵锋直指贵阳。当时蒋介石正在贵阳坐镇指挥,城内只有一个团,急忙调滇军前来保驾,没想到红军又乘虚进军云南,未遇拦阻便迅速进至金沙江边,以几条小船从容渡江,就此把国民党军甩在后面。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的“最得意之笔”。毛泽东充分运用了唯物辩证法,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有决定意义的胜利。